[电影]失去之後 劉德華
(AM730)
“年輕人經常對社會缺乏信任,很多事情,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,才會失去信念……”
陳可辛執導的《親愛的》教會我們一個內地用語──打拐,指的是內地公安因著販賣兒童問題猖獗,為防拐子黨而實行的政策。《親》片主角黃渤為失子而淚崩甚至混沌街頭,如瘋似的找兒子、報公安,呈現了為人父母失子後的精神狀態;而緊隨《親》上映的是劉德華(華仔)主演的《失孤》,同一題材卻是不同演繹,戲裡沒有眼淚,卻依然看得人心如刀割。看著華仔騎摩托車尋子,風塵僕僕走遍各省市,「尋子旗幟」隨風飄揚,旁人看來如此淡然,卻懷著一顆比誰都著急的心,華仔說:「是為人父母失子十多年後的心境。」
文:林穎嵐 圖:莊振邦
Make up:阿麗
Wardrobe:I.T.
場地:Marco Polo Hong Kong Hotel
綜觀全球,每年被拐兒童多達120萬人,顯然人口販賣問題已擴散全球,而華人地區則以內地最為嚴重,每年平均有逾30萬名兒童失蹤,公安部亦因此成立打拐辦,專門處理同類案件。近年經常北上工作的華仔坦言,小孩在路邊行乞在內地隨處可見,「很難判斷他們是被拐抑或真的很窮,但接連有兒童被拐案發生,大家就難免會向壞處想。」但他強調,拐子黨並非內地敏感詞,而當局近年亦積極執行「打拐」政策,透過媒體傳遞保護兒童信息,例如在中央台播放宣傳片,提醒家長小心看管子女。無可否認,內地家長對保護兒童意識薄弱,否則就不會發生小斌斌慘劇,「香港現時已很少出現拐子黨,但我細個嗰陣依然時有所聞,對當時家長來說,『拐子佬』3個字好恐怖,他們會不斷提醒細路不要跟陌生人說話,或者拿陌生人的食物。」雖然本地近年同類罪案不多,但以現時的訊息傳播之快,有關失子的故事,相信港人亦略有所聞。記得去年在YouTube上有一段hit rate頗高的新聞節目片段,講述一名內地媽媽的失子故事,她憶述自己的兒子十多年前被拐,多年後在街上發現他的蹤影,她形容他當時在路上行乞,面目全非而且雙腿被截,借助木板車用手按地前行,可惜兒子被販子監視,她想救人卻又無能為力,報警亦不獲受理,最終看著愛兒再被擄走。
為受害者燃點希望
同類的故事,華仔自言聽過不少,而且更離奇更富戲劇性的,比比皆是,他滿臉嚴肅的說:「我聽過內地有條村,有兩戶人,A戶父親得罪了B戶父親,於是B就綁架了A的兒子,後來被公安拘捕入獄,但B一直隱瞞A兒子的藏身地點。A戶至今依然每日去探B監,甚至去求他的母親說出兒子被藏在哪。」他指,正因為內地有太多無法解釋的離奇故事,令《失》片劇組更難找出合適的個案作為藍本,「有些太戲劇性了,放在電影中很難令人信服,感覺不夠切身。」《失孤》主角是由華仔飾演、尋子15年的雷澤寬,但電影並非以他的故事作包裝,重點亦不在於其子被拐後的遭遇,它要說的,其實是一種失子的心情,「電影劇本改編自好多個真人真事,導演找過好多失子家庭父母傾偈,再將他們的心態combine,放在主角身上。我跟雷這個角色的主人翁聊天,感覺他每日騎著繫上『尋子旗』的電單車搵仔,其實只是想彌補,而且他根本不敢回家,怕面對太太,和自己不是個好父親的感覺,他早知找到機會已經好渺茫,而且已經冇咩意志搵落去,但我好想帶俾佢希望,想佢守住一直以來的信念。其實做呢件事,有冇結果都冇問題,最重要係唔可以失去信念,只要佢一日有去搵都仲有機會,但放棄,機會就係零。」華仔指,故事主人翁的經歷本身很戲劇性,但基於導演的拍攝動機,令他們集中演繹尋子一段,「他本身是葫蘆雕刻家,早年亦有許多曲折的生活經驗,堅定不移要找回兒子,但我相信導演不希望過分煽情,所以戲中很少我跟兒子的回憶片段,背景多以對白交代,集中講父母心情,令觀眾有更大共鳴感。」
消磨意志 還是帶走傷痛?
看過《親愛的》後,或者大家會發現《失孤》的催淚程度較低,而華仔亦比黃渤演得內斂,他解釋:「《親》拍的是父母失子後幾年間的心境,但雷澤寬已經找了十幾年啦,情感當然淡好多。」他憶述,開拍前曾接觸許多類似家庭,從言語間可得知,他們早就對失子之痛感覺麻木,「好似早幾年拍《盲探》時接觸的cases咁,許多人失明頭幾年都仲覺得醫得番,但失明超過5年的,大多數都知道冇可能。」時間似乎是我們的終生敵人,它能帶走傷痛亦能消磨生存意志,《失》片劇本參考自多個真實故事,每個角色都象徵著一種以時間來分類的情緒,「彭三源導演之前訪問過約70位失子父母,根據這些案例,她分辨出不同時間和程度的傷痛。每個人的傷感都會隨時間有所變化,《失》開頭有個年輕媽媽(倪景陽飾)在街頭到處搵仔、貼街招,嗰種心急如焚的心情,就是剛失去的,而我的角色則是失去十多年後的絕望心境。」在兩種心境以外,電影亦借助3個受害者角色去表達,拐賣兒童對不同人造成何等傷害,「第一個是倪景陽飾演的年輕媽媽,第二個是我演的爸爸雷澤寬,第三個就是曾帥(井柏然飾)這個自小被拐的小孩。」
信念與信任
提到井柏然,華仔形容他與這位年輕演員的關係,戲裡戲外都有如父子,「他跟角色曾帥很似,井柏然起初不太信任劇組,有時會質疑這樣演是否可行,我跟他是因這部戲才認識,拍攝期間,一有空檔我就同佢聊天,例如問下佢點睇自己角色,又問下佢對我的角色的感覺。」華仔認為,自己跟井柏賢是有緣人,事關他是少數可以跟他聊得來的年輕演員,「他是個勤力、想法成熟的後生仔,我在戲裡鼓勵他尋親,戲外我亦鼓勵他多信任別人。」他指,《失》多少反映了社會年輕一代心態,曾帥因為不信任父母對他的愛,因而認為沒有人關心他的死活,情形跟他不信任劇組一樣,對長輩甚至社會沒有信心,「年輕人經常對社會缺乏信任,很多事情,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,才會失去信念,好多人都覺得,自己不是有錢家庭孩子就輸在起跑線,但點解唔諗下,他們只是承接上一代的努力成果,許多窮人都是靠信念白手興家,但為何現在愈來愈少?就是因為新一代對自己、對社會的不信任。」
只要你多做一點
一部電影戲味重、有星睇,投資者自然有票房支持,觀眾睇得開心,固然是皆大歡喜,但電影又是否單單用作娛樂大眾?其實不少電影工作者都視它為傳播媒介,電影可以不止是個故事、一堆影像或者演員的搵食工具,實質上,它擁有如報章雜誌般的第四權,幫助大眾了解社會之餘,亦有著傳播資訊、監察社會的作用。《失》片其中幾鏡,導演剪接了大批網民在微博發布訊息的畫面,而井柏然飾演的被拐兒童,後來亦憑一名邊青發的post找到親生父母,華仔坦言,最希望該片能喚醒大眾關心社會,「片中很多角色其實與拐賣兒童無關,例如網民,除了呈現內地社會現況外,亦想提醒大家要為社會上不同苦者做多一點,無論你是哪個階層的人,是邊青也好,為人父母的也好,可能因為你share一單新聞或者資訊,就救到一個小朋友,好似最近一宗人口失蹤案咁,因為有人在fb發布相片,叫大家幫手留意,最後終於搵到,證明多一個人幫手就多一份希望。」當然,遺失小孩不止是警方或大眾忽視而直接造成,說到底,父母還是要負上最大責任,「片中強烈表現父母的傷心,就是要呼籲家長多留意家中小朋友,如果你因為看了這部電影而有所警惕,多看孩子一眼,好可能就減少一宗家庭悲劇了。」
原本客串演和尚的家輝,因要演《杜魯誌》不能剃頭才改為演交警。
華仔指這位真和尚整天沒有動過,而且很好戲,成為他最難忘的一幕。
為怕變成《天若有情》的華Dee,華仔笑言不敢俯身騎電單車。
華仔與內地年輕演員井柏然,戲裡戲外都是「假父子」。
傅瑄玉
罗臣-深圳